跳到主要內容區

 

 

 

第一階段(112-113)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

  • 執行情形摘要:本校在高教計畫各項共同績效及自訂績效已全數執行完成。在落實教學創新精進方面,推行實務問題導向教學,訂定自學能力、實作能力及國際移動力等指標,以培育產業所需人才。在善盡社會責任方面,協助在地農產品與產業轉型,朝永續發展。在產學合作連結方面,朝產業實務教學特色、MIG技術特色、研發團隊特色。在提升高教公共性方面,整合資源挹注經費,保障經濟不利學生學習,改善師資結構,達成終身學習之目標。
  • 執行亮點:
  • 教學創新精進:
  1. 探索跨域學習成效優異:111-112學年度修讀跨領域學分學程達11,335人次,其中機械系學生將機械工程與環境科學結合,參加「112年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」,獲銀獎暨環境部淨零轉型實踐特別獎,表現亮眼。另外鼓勵學生修讀雙主修及輔系,111-112學年度共高達320人次107學年度57人次,已有翻倍成長。
  2. 專業技能應用表現亮眼:112-113年招收73位具技能選手資格學生,並延伸參加第53-54屆年全國技能競賽,共有獲得1金、1銀、1銅,其中蘇同學參與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獲CNC銑床職類優勝。
  3. 創新教學教師數逐年增加:翻轉傳統教學模式,透過PBL、磨課師等創新教學方法,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及熱情,提升學習成效,專兼任教師從執行高教前57人成長至113學年度第1學期327人,成長率達473%並以教學實踐研究升等共有2位教師,開設教學實踐創新課程,從112-114門課程成長至113-127門課程,成長率達92.86%
  4. 教師學術質與量逐年提升:教師於WOS資料庫發表論文件數,較執行高教前115篇成長至112403篇,成長率達250.43%。並在史丹佛大學公告「2024年度科學影響力」,本校有六名教授獲選為全球排名前2%頂尖科學家,並有七名教授進入「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」(1960-2023)
  5. 國際移動力特色:113學年度招收12929位國際生、累計至201間姊妹校、較執行高教前成長近5倍。並於2025QS亞洲地區最佳大學排名躍昇至294名,為全國科大第三名。
  • 善盡社會責任:
  1. 推動教育部USR計畫:已從B類萌芽型突破至C類深耕型,協助臺中新社區菇農建置環控智慧生產環境,協助穩定生產環境以增加產量,已擴大服務區域,獲補助經費也從700萬元增加至1,090萬元,成長比例達55.71%
  2. 開設產業人才專班:依企業人才需求,開設產學專班。從執行高教前28成長至54班。
  3. 社區教學推廣教育:建置社區終身學習網絡。從執行高教前30成長至52班。
  • 產學合作連結:
  1. MIG技術研發聚焦有成:成立5大專業技術服務中心,本校112-113年中大型產學案達446件,其中112年已達255件較執行高教前(106)109件,大幅成長2.3
  2. 學生創業能量充沛:開設三創課程、成立團隊,112-113年商品化已完成86件,學生申請開發產品並已核准專利83
  • 提升高教公共性:

學生助學圓夢:112-113年共計輔導15,604人次,其中在112年每位學生在各項輔導平均獲得45,368

 

 

 

 
Loading...